江之韵2022年第一期

虎贲仓前说虎年

文 / 成 军

阅读量:156
  “金牛辞旧岁,瑞虎贺新春”,农历壬寅虎年如期而至了,虎为十二生肖中之第三,与十二地支中寅相匹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 : 寅为春将至,阳气上升,虽冻土亦能破土而出。寅配虎表明阳刚之威不可挫。“寅时春入户,虎岁福临门”,在这充满幸福与安康的虎年佳节来临之际,身居虎贲仓前的我望虎行文,用以献给虎虎生威、充满希望的虎年,并给大家拜年,恭祝各位虎岁吉祥,万事如意!  
  虎是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为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除了别名“大虫”、“寅兽”、“寅客”、“啸风子”等别名外,还有“斑寅将军”的美名,“白额侯”、“白额将军”的雅号。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主要有东北虎和华南虎。  
  虎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长期以来都被当作权力、力量和高尚威望的象征,自古君王敬之为神,祈借神威以保国泰民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楚文化中也有对虎的图腾崇拜。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虎的形象经过千百年来民间智慧的再创造,赋予了虎人性的品格和人文精神,成了趋吉求福、辟邪驱灾的象征,崇虎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父母给孩子们穿虎鞋,戴虎帽,着虎肚兜,睡虎枕,拜虎神,祈求子孙们生龙活虎、虎头虎脑、虎位高升,农村人家的窗花上有老虎,年画上有老虎,年节蒸的花儿馍里也有小老虎,风俗由东汉开始至今长仍盛不衰。民间喻虎为福神,驱邪遂魔,为镇宅主神,过去人家中常在除夕正厅悬挂《镇宅神虎图》,上方有一大红印,印文为“镇宅神虎”“太山神虎”并题“神虎下高山,除魔到人间,善家买了去,四季保平安”“虎是兽中王,除邪到下方,贵府请了去,万事大吉昌”等内容以祈求平安吉祥。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以虎将、虎臣、虎痴等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汉书 . 王莽传》中记载 : 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曰 :“九虎”,后来虎将也成了勇将的通称。唐王李世民称薛仁贵为“骁将”将他喻为勇猛的虎将,三国刘备册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为“五虎上将”,曹操赞许褚为“虎侯”“虎痴”。将军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住的是虎帐、刑具里有虎头铡、调兵遣将用的是虎符,即将兵符用铜做成猛虎形状,平时一分为二,一半存于朝廷、一半执在带兵将帅之手,只有合二为一时,方可调动军队。脍炙人口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窃的就是虎符。“三军雄虎节,万里壮龙韬”就高度颂扬了将军的用兵谋略和威武气势。历代文人还塑造了许多赞扬虎不倚强欺弱、仗义救人于危难,甘为经邦治国之才、文韬武略之士守墓的故事,如汉代张骞之墓、霍去病之墓和唐高祖李渊献陵的墓前均立石虎,卧虎呈蓄劲待发之姿,寓动于静、气势威猛,虽历千年,虎威仍不减当年。  
  虎文化的普及历史悠久、传承日盛,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人们便把科举考试的金榜称为龙虎榜,把名题金榜谓为身登龙虎榜。身登龙虎榜是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荣誉,也是毕生的追求,故《增广贤文》里才有“一朝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的句子。历代画家、诗人墨客对虎也是推崇备至,赞虎名句有 :“卓立云峰顾盼雄,搜襟千载大王风”“一啸风生谷,睡卧草木惊,此君深隐处,麋鹿尽无声”。历代画虎名家甚多,如包贵包鼎父子、辛成工、赵邈龊、光元鲲、何香凝、刘继卣等,名家画虎常常面目威猛、龇牙咆哮,并配以危石险涧,突出了虎“高崖才发啸,绝壑自生风”的霸气,题虎画诗中的“从来战斗与龙争,草泽谁甘困不鸣,漫道风候班定远,还须入穴建功名”“登高一啸阔无边,猛气横飞欲山天,但见扶桑红日起,眈眈极目逐雷前。”等皆描写了虎不为困境所阻,天地任我游的豪迈气势。明太祖朱元璋用“山河一统龙腾日,岁月四时入虎年”联表述了自己打败所有对手,夺得江山,一龙升天踌躇满志的心态。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则用“踞虎盘龙,白下风云收眼底;观天坐地,银河星月纳胸间。”联盛赞了南京的地势险要、气势雄伟。  
  中国不但有虎文化,还有虎姓这个稀少的姓氏。其主要来源于姬姓,一是出自远古 " 八元 " 之一伯虎之后,其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虎氏。二是源于西周末年的大臣召公姬虎,针对周厉王无道,召公曾力谏:“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后召国被戎狄所灭,其后人为念先祖护国之功,遂以先祖之名为姓,是为虎氏。东汉文人应劭《风俗通》中“合浦太守虎旗”的记载,让我们记住了汉代这个叫“虎旗”的太守。元代以后,历史上出现了虎子威、虎大威、虎臣等一批名人,其中明末将领虎大威是明朝陕西榆林人,本塞外降卒,勇敢有谋略,从军数载随卢象升同后金作战中多有战功,后累官至山西参将。  
  生肖属虎的名人也不少,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有创造奇迹的张衡,有“正始之音”三国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有“医中之圣”李时珍,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清代学者魏源,有民族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有彪炳史册的名臣武将如屈原、诸葛瑾、史可法、翁同龢、石达开,有豪杰俊迈的唐代诗人张九龄、高适,有文学学术领域卓有成效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寅、文徵明、仇英、归有光,还有近代著名汉学家外交家伍廷芳、罗振玉等。  
  “虎踞龙盘”一词常用来形容南京的独特地势。据《太平御览》记载,东汉末年诸葛亮曾至南京感叹“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钟山龙盘”是紫金山为首的群山形势,而“石头虎踞”则为清凉山一带的山川格局。战国时,楚国在清凉山一带筑城池,后来,东吴大帝孙权在今清凉门至草场门一带建石头城,“虎踞之地”实为南京发祥之地。南京也曾是历史上华南虎的主要活动区域,明初文坛领袖、大学士宋濂《游钟山记》中记载“过黑龙潭,忽腥风逆鼻,群乌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似有逐后者。又棘针钩衣,咽唇焦甚……”就是“紫金山有虎”的生动证明。  
  虎踞龙盘的地理环境使南京与虎关联的地名近50 个,城南有“养虎巷”、老门东有“老虎头”、进香河有老虎桥和老虎桥监狱、江宁淳化有“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虎洞明曦”,此外还有虎踞路、虎踞关、龙虎巷、老虎山等。而虎贲仓据《南京市地名录》记载:“南起汉中路,北至牌楼巷。此处曾是国民政府粮仓,称老米仓。据〈江宁府志〉载:明代置虎贲仓于此,故名。”虎贲的意思是如同老虎那样勇猛地奔走追逐野兽。根据周礼记载,夏朝的官员里有虎贲氏,周朝沿用夏朝的官制也设有虎贲氏一职,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直到唐朝才废止。古代称宫廷禁卫军将领为虎贲,也称勇士为虎贲。汉武帝时期,取军中遗孤与各将官子孙统为一军,号为虎贲军,立虎贲校尉为军事长官,虎贲军只受命于皇帝一人。明代虎贲营扼守城西、紧邻石城门(汉西门),意味着担当城防重任的此营均为骁勇善战之士。虎贲仓即为明代设置的军用粮仓。《集解》引孔子十世孙孔安国疏 :“虎贲,勇士骼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虎贲军又成了精锐军队的代名词,如国民革命军第 74 军 57 师以常德保卫战闻名,1943 年 11 月至 12 月以全师 8529 人的孤军据守常德,对抗 3 万多日军进攻达半月之久,仅 83 人生还,该师被誉为“虎贲军”。紫金山东麓的第三峰处有一深约两米的山洞,相传是老虎居住的“虎穴”,人们称为“老虎洞”。1937 年 12 月南京保卫战期间,中国守军在此顽强抵抗日军侵略,打了一场可歌可泣的老虎洞战斗。  
  传说中的老虎虽可爱,但毕竟还是大型食肉猛兽,凶残、血腥是其本性,因此也常受人们的憎恨与诅咒,甚至围捕猎杀,此时的虎又是残暴、凶狠、冷酷的化身。据《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发现一个周身缟素的妇人哭得捶胸顿、痛不欲生。孔子得知,妇人的公公、丈夫、儿子先后遭遇虎害。孔子问:“既然这样,你怎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答:“这里没有苛刻的政令。”孔子对学生说:“记住吧,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凶残呀。”在这个故事里,孔子用凶残的虎来比喻苛政。清末就曾有人用“人肉食完,莫辨虎豹犬羊之革;地皮铲尽,何有涧溪沼泽之毛。”来讽刺那些比恶兽还要凶恶贪婪的官吏。  
  虎者,猛兽也,喻之于人,则位高权重,祸害一方者也,“老虎”即喻指位居高层的腐败官员。打老虎,原意取自《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说,现引申为惩治高级别国家干部的腐败行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地“打虎”、“拍蝇”、“猎狐”,反映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坚强决心,既形象又深刻,近期央视一套警示片《零容忍》的热播更说明了人民的期盼。那么多大小老虎的落马, 我们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在痛心疾首。毛主席历来强调:党委工作的重要职责就是选拔干部。我们不缺千里马,但选拔千里马更需要制度,选人用人部门特别需要立党为公的国家情怀和无私宽广的国际视野,为国家大业和党的事业当好选材识才的伯乐。打老虎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只有让公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是反腐正道,才能少出“老虎”、不出“老虎”。  
  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是力量、勇敢和无畏的象征。壬寅虎年,我们喜迎党的二十大的同时,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以伟大的社会革命促进伟大的自我革命,定能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的开局之年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