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一尺璧,八月十五夕。清露堕桂花,白鸟舞虚碧”,人们多是在丹桂飘香中欢度中秋佳节的。今年,南京市的桂花初开于国庆,盛放于重阳,满城的桂花给两个节日带来更多喜庆和祥瑞,香醉了游人,也香晕了蜜蜂和蝴蝶。十月下旬,学生们换上了秋季校服,有的学校还桂花飘香。
对今年桂花迟开晚谢现象,不少人在朋友圈里揭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今年夏天持续干旱高温,桂树启动生长调节机能,在特殊环境下进行自我保护、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一旦条件适宜就“桂花成实向秋荣”,应和人们的千呼万唤和欢呼雀跃。我不想探究其中奥妙,更不愿联想世事万物这规律、那道理,只是单纯认为,人如自然、自然而然。
前些天,老家方老师陪师母来南京。第一站就直奔我家,师母拎着一袋青菜萝卜,方老师递我一个小纸包,说是我哥嫂的礼物。我一层层打开纸包,一撮金黄桂花现在眼前,花朵簇拥着,花蕊还鲜活,张着笑脸,吐着芬芳。临出发时,方老师去我大哥家,问有无物品捎带给我。大嫂说老小喜欢老家的青菜萝卜,立马去了菜地。大哥到桂树下撸了一大把桂花,用纸包好,交给方老师,说这是我老小的最爱。父母亲走了,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哥嫂对我深深牵挂。我双手捧起那撮桂花,久久端详,狠狠吸嗅,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老家门前那棵桂树,还是爷爷年轻时栽种的,树龄已有 100 多年,历尽岁月沧桑。这棵桂树早已成为我们家的老长辈,不管身在他乡的哪个角落,我们都对它深深眷恋。在海岛当兵时,给家里写信或打电话,每次都不忘问一声“桂花树长得好吗”;八月没到,我就惦念着桂花开了没有;每逢花开,电话明显频繁,母亲声音脆脆的,她说整个村子都香喷喷的,不少人还绕道过来看看,坐在树下唠嗑,她成天忙着端茶送水。面对无垠海水,我时常梦回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回到桂花树下。
那年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正好是中秋节。山村夜晚,月光皎洁,母亲带着我们呆呆坐在桂树下,想着父亲正孤身躺在后山黄土中,月圆人缺,我们谁也没说一句话。调皮的小猫在桂树枝头跳跃,桂花如我眼泪扑簌簌掉落。前年五一节,母亲去世,灵柩安放桂花树下,伞状树冠最后一次呵护着母亲,为她遮挡山风和晨露。夜里,我在树下为母亲守灵,一阵阵风过,灵前烛火摇曳,老桂如诉如泣。清晨,我捧着母亲遗像,领着灵车驶出小山村,不知身后老桂是否如我一般无声悲泣。
清明节回家,老桂吐出新芽迎接我。侄儿侄女们都到城里安家立业,只有大哥大嫂、三哥还有堂哥堂姐守在小山村,几栋楼房错落分布,屋后松涛阵阵,门前老桂静静伫立,路口小桥流水、柳枝染黛。我有点恍惚,没有感受到亲切和美好,我在想象若干年后这里的景象,想着若干年后的老桂,心里一阵阵发紧。
师母问我多久没有回家了,我如实汇报。她说该回去看看,老家今年变化不小。镇上实施退林还耕,很多杂树林被清除,开垦为一块块田地,由种粮大户承包耕种。她说,你家门前就是一大片开阔地,桂树在地边长得威风。方老师说,市里启动名木保护,将散落在村落的古树名木登记造册。“你家桂树是 746 号,树龄是我年龄两倍多呢!”他还说,你家屋后那座山被浙江一家公司租下,明年统一栽种油茶,村子里闲置的房子,也要开发民宿。难怪,每次跟哥哥通电话,他都神秘地说,老小你回来看看吧,会让你惊喜呢!
第二天,我准备陪方老师和师母逛逛公园,晚上请在南京的同学一起聚聚。方老师想先看看几个学生,瞅瞅他们都在忙些什么。我跟当年班上学霸海潮联系,他是大学教授了,电话没接,微信回复正参加研讨,晚上拜见方老师。我想跟一位在部队任职的同学联系,方老师说不能打扰。“去看看李兴旺吧!”方老师点名了。兴旺这哥们名字起得好,但上学时成绩一直不旺,高中没考上,学木工手艺,早些年在南京搞家装,后又开了家具公司,听说这几年不太景气。“不打电话,直接过去瞧瞧。”公司在六合,四五十分钟就到了,门口保安说李总上午外出了。不一会,兴旺来电话,说一大早喜鹊就喳喳叫呢,他在上海拜访客户,下午赶回,请副总陪我们在公司坐坐。
进入公司,院内几棵桂树高大挺拔,花缀枝头,花香浓郁。副总介绍,这几年公司起起伏伏,前年差点倒闭,现在总公司和两家分公司都忙活起来了。他敬佩李总,再大再多困难都没裁减一个员工。
晚上,师生在李兴旺的公司相聚。桂花树下,把酒言欢,我们聊读书时的趣闻轶事,说小时候的鸡零狗碎,叹生活酸甜苦辣。微醺中,兴旺唱起了《少年壮志不言愁》,我们跟着吼起来,师母流泪了,方老师递过纸巾。当年,我们这帮山村毛头小子都爱这首歌,兴旺说他就是吼着它离开了家乡,我也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