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韵2025年第一期

霸王宴里话今昔

朱 宏

阅读量:76
  霸王宴:又称霸王餐。其起源自然要追溯到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传奇故事。据史学家研究,最早的霸王餐,源于霸王所率义军,在行军打仗时的野餐习俗,即在战场上临时用战利品款待士兵。如果将军决定多吃一顿免费的午餐,其士兵就需要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再多打一场胜仗。 
  此习俗要追溯到公元前 209 年,项羽和其叔父项梁在会稽吴中(今苏州),杀会稽郡守殷通后举义,并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由江乘县(今南京栖霞幕府山一带),渡江西进,来到江北古棠邑(今南京江北新区霸王山一带),卸甲休整,厉兵秣马,开始行军打仗用上野餐起。查找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的具体饮食,可以发现,虽然,在现存的古籍中并无项羽专用的详细记载。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史记》《汉书》等史料及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背景,推测其饮食特点和饮食结构。从秦汉时期楚人的主食:以黍(黄米)、稷(小米)、稻(水稻)、麦(面食较少,多为粒食)为主;肉类:以牛、羊、豕(猪)、犬、禽类及野味(如鹿、兔)居多,唯有牛肉,因农耕珍贵,多为贵族食用;水产:鱼、鳖当然更是鱼米之乡的旧楚国常见的食品。而据汉书食稻羹鱼的记载,起兵自江东的项羽,更是熟悉鱼脍的制作。
  当然,凡是古楚地的特色:包含长江流域的稻米、鱼类。如《楚辞》提到的鲜端甘鸡、还有炙肉(烤肉),这道秦汉时宴席的常见菜品,以及以肉或蔬菜熬煮的羹汤,乃至以黍米酿制的浊酒或清酒等,都是常见的饮食。
  作为在江北古棠邑,今南京江北新区兴起的,由行军打仗时野餐习俗而出名的霸王餐”在初期不过是军中的简食:或为简单的食稻羹鱼或为干粮(糗、糒)、腌肉、粟粥等,并调以:盐、酱(豆豉)、蜜、梅等佐料为食。
  项羽在征战期间所依赖的简朴军粮,可以从《礼记内则》《齐民要术》等文献中得知,西楚霸王项羽吃过的菜品:包括烧腊、木桶饭和烧杂烩。项羽尤其对烧腊情有独钟,喜欢命庖厨用肥瘦相间的豚肉,用盐卤和香料腌制后,用缓火炙烤而成,其烧腊,皮黄肉嫩,味道鲜美。在垓下之战中,楚军粮草匮乏,庖厨用木桶饭加烤肉烹调,引发了项羽最后的食欲,虽然这种做法的木桶饭,后来成为了“霸王餐”,不可或缺的一种美食。但当时的项羽,却是最终因兵败自刎而再没有能吃得上。但《礼记内则》《齐民要术》等文献,却为我们确定秦汉饮食文化与霸王宴的饮食范围提供了依据。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史记高祖本纪》中,霸王餐演变成了鸿门霸王宴,宴会上不仅有当时贵族常见的饮食,如炙肉(烤肉):秦汉贵族宴席的常见菜品和以肉或蔬菜熬煮的羹汤,还有以黍米酿制的浊酒或清酒等。连樊哙将军都得以大快朵颐了白切猪肘这道硬菜。及至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庆功的“霸王宴”上,更是高朋满座。
  据《楚汉演义》记载,项羽规定每顿饭都不能有重复的菜,厨师们为了满足他的要求,以黍(黄米)、稷(小米)、稻(水稻)、麦(面食)为主,配以牛、羊、豕(猪)、犬、禽及野味(如鹿、兔)等肉类,再鱼脍、虾鳖等,再配以盐、酱(豆豉)、蜜、梅等调料。发明了将鸡、鱼、肉等各种食材混合烹调的烧杂烩,结果大受众位将领宾朋的欢迎。
  元代杂剧《千金记》等虚构了项羽与虞姬的饮酒场景,孩下歌唱和之时,餐桌上放着,鸡、鱼、肉、鳖等食材混合烹调的烧杂烩。虽然此未必是史实。但民间传说中将烧杂烩形象地定义为“霸王别姬的菜肴(甲鱼炖鸡,谐音别姬)”,却是一种民间的独创和艺术的升华。也成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符号而世代流传。
  天地英雄气,千秋上凛然。霸王餐起源于霸王所率义军,渡江西进来到古棠邑(今南京江北新区)霸王山,开始行军打仗时的野餐习俗,是从它诞生起,就自带着英雄主义的光环,体现着勇敢顽强,连续作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所以,随着历史的演进,到如今,作为霸王宴发祥地的江北新区南钢集团,正围绕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创新文化旅游项目;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在霸王山传说已获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推荐项目的基础上,又在全力打造新的霸王宴品牌,让历史英雄主义的禀赋,在南京江北新区这块热土地上,恒久不变,世代相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