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韵2024年第二期

东王老街

刘献江

阅读量:326
  走进东王老街,宛若穿越历史时空。昔日抗日的烽火在眼前浮现,《茉莉花》的歌声在耳边飘荡……
  相传,这是建于唐代的老街,鼎盛于明清。街上一色的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式建筑,盛时 4 里多长,商号达 400 多家。
  探访老街,不见徽式建筑,也不见昔日繁华。一条千米青石板路,八、九十年代砖瓦结构的现代建筑,依稀可见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老街像一位历史老人,诉说遭日机轰炸而毁的辛酸往事,解读一段凝固的抗日史诗。
  恬静的老街,窄窄的小巷。遍布“东王庙抗日民主政府”、“抗战时期江苏省委地下交通站”、“新四军利华商行 ( 俗称少奇楼 )”、“金牛山、桂子山战斗前线总指挥部”等旧址,记录着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留下老区人民与日寇血战的红色印迹。置身其中,仿佛回到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刘少奇、罗炳辉、吴学谦、张劲夫、潘汉年、陈修良等革命前辈来此的身影,像看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至今街上耄耋老人说起抗日往事,尚能娓娓道来。
  街不大,却流淌着美妙动人的乐曲。来老街,“何仿参军处旧址”是不能不去的。这座青砖黛瓦的老屋,有幸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结缘,却鲜有人知。据街上九十多岁老人讲,1942 年,年仅 14 岁的何仿来此参军,成为一名新四军大众剧团团员,住在这里。一次到金牛山下采风,偶听民间艺人清唱《鲜花调》,记下歌词和曲谱。回来后,在此屋中着手改编、试唱,直到建国初期才正式定名为《茉莉花》,参加全军文艺汇演,一曲唱红。这首著名的江苏民歌,让何仿名闻天下,也佐证六合是《茉莉花》的故乡。无疑,老街也有一份功劳。
  昔日参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时,对姚爱兰烈士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曾想就是老街养育的一名“娇女”。伫立“姚爱兰被捕处旧址”前,仔细观看烈士生前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位年仅 18 岁的晓庄师范学生、共青团员,为了革命理想,高唱《国际歌》,昂首挺胸就义于南京雨花台。她与周正铭、应伯衡称为“东王三烈士”,深受东王人民的敬仰和怀念。
  老街俗称“东王庙”。但街中却难觅庙的踪影。难道是有街无庙?非也。据街中老人讲,原东王庙坐落在街道中心位置,是一座逾千年历史的古庙,始建于唐高宗弘道元年 (683 年 ),旧称“大庙”,后多次毁于兵燹。又据《南京地名大全》记载:明正德十五年 (1520 年 ) 重建东岳庙。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来此,更名为“东王庙。”盛时,占地面积 200多亩,其中建筑面积 80 余亩,僧人 70 多人,挂单僧人 300 多人。每逢庙会,江都、仪征、天长、来安等周边的香客纷纷前来敬香拜佛。抗战时,因新四军野战医院设在庙中,遭日机炸毁。现从仅存的古井、瓦当构件遗迹中,尚能一窥昔日香火的兴盛。
  溪水无声绕街流,树绿花香小巷幽。老街的繁华、宁静,纯朴的民风,令人流连忘返。清雍正二年榜眼、吏部尚书王念孙,晚年归隐于此,兴了老街文脉。老街人为纪念这位治水能臣、弘扬“君子之风”,新建一座王念孙纪念馆。
  街中徜徉,来到一幢二层楼房前,一对玉石门当十分引人注目。听街上老人讲,这是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周正庆的故居。谈起少年求学、立志报国的周正庆,老人脸上溢满赞美的笑容。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街东的清代小桥——西汇桥,流水潺潺,汇入蔡桥河湿地公园,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街中 90 岁以上的老人很多,因而老街也被称为“长寿街”。年龄最大的张皮匠老太,百岁时尚能穿针引线纳鞋底,105 岁无疾而终。
  我到过无锡荡口、兴化金门东、淮安河下、婺源江湾、高淳等老街,但难忘的还是脚下这片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红色故士——东王老街。
  离开老街,一股楚风吴韵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心中的赞美和祝愿油然而生,对老街的爱恋,也更甚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