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车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的。就拿我服务了大半辈子的南钢集团来说吧,真正拥有交通车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钢大规模扩建的如火如荼岁月。二、三万来自全国全省各地的工人、学生、工程技术人员齐聚卸甲甸旁、霸王山下,启动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夺钢之战”。为了解决家住市区职工的上下班问题,厂部经过反复研究,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购置了两辆大客车用以接送部分家住南京市内的职工上下班,并顺势开办了客车运输站(四通公司客车队的前身)。从那时候起,南钢交通车的“帷幕”才算正式拉开……
“风雨七十载、奋进新征程”,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钢的交通车越来越多,乘坐队伍也越来越大,从一开始“势单力薄”的两辆到四辆、八辆,直至如今的几十辆大客车……要不是因为私家车的普及、“膨胀”(从几年前设立的几个偌大服务区可见一斑),怕是上百辆交通车都应付不了上下班高峰呢。
多年的实践证明:交通车不光是接送职工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至少还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
作用一:“大讲堂”。万人大厂要想让全厂职工“齐聚一堂”基本不可能,即便是分单位传达宣讲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也会因为班次等原因“留白”。尤其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时不理解、发牢骚、讲怪话的大有人在。而交通车上的“义务讲解员”恰好补了这个白,他们不但能深入浅出地宣讲文件精神,还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答疑解惑。曾有人对调资不满,在交通车上扬言要和单位领导“同归于尽”,在车上“义务讲解员”宣讲下,他终于弄清了政策原委,平抚了激动情绪,一场干戈终化玉帛。
作用二:“交流群”。企业要发展,职工在更新,交通车上出现“新面孔”“陌生客”不足为怪。但是,只要“上车三句话,同行十分钟”立马就能处成无话不谈的“兄弟”“朋友”,推心置腹的“哥们”“姐们”。接下来的交流谈心要顺畅得体得多,甚至因为交通车而“结缘”的佳话也屡闻不鲜。
作用三:“小剧场”。一路颠簸的车厢、千篇一律的风景,往往会使人困意缠身、昏昏欲睡。每逢这时,总会有那么几个“戏曲发烧友”大大方方站出来“补台”,扬剧、越剧、流行歌曲轮番上阵,高音、中音、低音一个不缺。热闹的场面、悠扬的旋律、“再来一个”的哄闹,使得漫长的行程不再寂寞,工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作用四:“展示会”。计划经济时代,大厂的“四大家族”逢年过节发福利是一定的,平日里夏季有冰棒冷饮、冬日有棉服手套,因而交通车催生出一支“泡沫盒大军”“光鸭部队”……毫不奇怪,引来市民们嫉妒、羡慕的目光也情有可原。
随着国家交通投资的加大,“基建狂魔”攻克了一个个交通“瓶颈”,公交、地铁四通八达、人们出行“死角”难存,种种公交乘坐优惠也使得交通车不那么重要了。但是,萦绕在大厂人心头的“交通车情结”却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