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初,被誉为“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浦口火车站街区开街,周边一批文保建筑经过修缮后,向市民揭开了神秘面纱。前几日 , 我与几位好友再次走进浦口火车站,寻找《背影》。我们先乘 D65到十村步行街站下车,改乘 D10 在泰山新村站下车,再改乘 D637 到浦口公园站下,几经打听 , 多番问路 ,终于如愿以偿来到浦口火车站。
这里既保留了旧建筑的历史感,又增添了现代文艺的气息,许多市民慕名而来。今天,在浦口火车站里寻找《背影》,那篇曾在语文课本里读过的文字,也由此有了“新画面”。
朱自清 1917 年北上求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直到 1925 年时,已经有了家庭的朱自清,回想起父亲在浦口火车站月台前的那道背影,终于读懂了父亲的深情。几年后,提笔写下《背影》这篇饱含热泪的散文名篇。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全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里的一段描写曾令多少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 : “他终于忘记了我的不好 , 只是惦记着我 ,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 , 他写了一封信给我 , 信中写道 :‘我身体平安 , 惟膀子 , 疼痛厉害 ,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 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我读到此处 , 在晶莹的泪光中 , 又看见那肥胖的 , 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 !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乍看此文 ,似觉朱自清和他父亲感情甚笃 , 其实由于朱父的封建思想作祟 , 以及朱父的个人婚姻状况 , 这对父子多年来一直心存芥蒂 , 曾有冲突。然而亲情和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剂 , 父子终于原谅了彼此 , 因而也就有了这篇催人泪下、直抵心灵的名篇。
朱自清《背影》影响了几代读者。人们在赞叹他细腻华美、婉转清新的文笔的同时 , 也被他两袖清风、超凡脱俗的人品所敬仰。
朱自清 1898 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6 岁随家人迁居扬州 , 在扬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秉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1916 年在扬州中学毕业后 , 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 年开始诗歌创作 ,1922 年与叶圣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后转向散文创作 , 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出国求学回国后 , 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兼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 , 随校南迁 , 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 , 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族活动。1948 年因为胃穿孔病逝于北平 , 年仅 50 岁。
百余年前繁华的浦口大马路,如今光彩依旧。各种墙面装饰、文博展示,既保留了旧建筑的历史感,又增添了现代文艺的气息,每一处细节都讲述着浦口火车站的往昔与今朝。街区小广场上,一尊朱自清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中的人物手持鲜艳的橘子,仿佛跨越时空,讲述着那段关于父爱的故事。拜谒朱自清塑像时 , 我听到有位游客在给同伴讲朱自清的故事。朱自清做事讲原则 , 十分有气节。1948 年患胃病正在家中休息的他 , 迎来了登门拜访的吴晗 , 对方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看毕 , 朱自清默不作声拿起笔来 , 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五十天后 , 他的病情急剧恶化 , 看着身边含着眼泪守候他的三个孩子 , 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病榻旁边的妻子陈竹隐说 :“有件事要记住 ,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字的 , 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即便是患严重的胃溃疡、面临穿孔的危险 , 他也不吃“嗟来之食”, 高贵的气节令人敬佩。朱自清的学识和气节使人肃然起敬。真可谓“云山苍苍 , 江水泱泱 , 先生之风 , 山高水长。”
不知不觉间 , 已到了该告别的时间。在恋恋不舍中 , 我记录下了这段话 :“朱自清一生短暂 , 却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战乱之苦。他生活在民族危亡、军阀混战、内战频仍的年代 , 一路走来 , 有过寻路不得的苦闷 , 有过有问无答的彷徨 , 但他始终保持着纯洁的赤子之心。他渴望自由 , 追求进步 , 向往光明 , 虽两袖清风却一身傲骨 , 不吃‘嗟来之食’, 不为五斗米折腰 , 以病弱之躯 , 托起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