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家馄饨始创于 1923 年,由当初走街串巷的“扁担馄饨”到今天,经历了祖孙三代的发展过程。始终坚持传统馄饨的特色,搭配独家秘制的汤料,口口相传中,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喜爱的一道美食,在南京市浦口区家喻户晓。
小时候,奶奶经常带我和弟弟逛街,到十字路口的百货商店里购点针头线脑,到武家巷的路边菜市上买些农家蔬菜,到东关楼旁边的濮家吃一碗馄饨。记忆中,濮家馄饨店是住家的门面,堂屋里摆了几张小方桌,老板忙着加工细细的小刀面,揉面擀着薄薄的馄饨皮,老板娘一张四方的馄饨皮里,挑进丁点儿肉沫用手一捏,熟练的包好一个个馄饨。门前有一个烧煤的大炉子,倒进滚开水的铁锅里煮上瞬间功夫,捞到碗里加入茶壶里的调料,我们细嚼慢咽地品着馄饨味道,最后连汤带水喝个精光。
小学同学和濮家是街坊邻居,去同学家玩时,见过馄饨店砌新炉子的场景,四方的炉子外壁砌上一块块砖面,耐火土和好的泥巴里加进头发,据说这样膛出来的炉子内壁,在燃烧过程中不易开裂。也听同学家长讲过濮家善行,早年间挑担买卖的过程中,接济逃荒过路者吃一碗阳春面;寒冬下雪的日子里,收留困难求助的外乡人临时住宿;孩子帮忙时有不符合卫生的行为,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拾金不昧的故事时有发生,一位做生意的过路客,用餐后粗心落下一包现金,数小时后焦急万分的找回来,失而复得,心情激动不已,一再表示酬谢被婉言谢绝;拾到过遗失店里的汇票、手机、皮夹和证件等都保管好,失主寻时及时归还,高尚品德传为美谈。
因城市建设,馄饨店搬到了现在的文昌路,两间门面环境整洁。在传统馄饨、锅贴和面条的基础上,新增了 10 多个馄饨品种,免费提供自制的泡菜、萝卜头、雪里蕻等小菜。
那一年,在台湾的叔叔婶婶春节后来浦口,酒席间聊起家乡的小吃,我端着钢精锅去濮家下来馄饨。父亲和叔叔频频举杯共叙亲情,大家一边吃着母亲摊的面饼,一边喝着美滋美味的馄饨,不觉带入“春前腊后物华流,时伴儿曹把酒杯,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的意境。现在,孩子一家住在城里,我们去时常会买好生馄饨,用小瓶装上调料带过去,全家人品尝后赞不绝口。
“一路打听过来,终于找到了!”有次陪外地朋友吃馄饨,一位老先生十分欣喜地走进店里。与老先生攀谈中了解到,他小的时候,父母被派来江浦帮助筹建五交化公司,寒暑假他会来住一些日子,父母常带他来吃馄饨,儿时留下难忘的印象。后来父母调回城里,他也去了外地工作定居。这次回来探望父母,借来这边与同学聚会的机会,起早过来寻找着吃碗馄饨,“还是那个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望着他满意而去的背影,心里不禁想,濮家馄饨不仅是美食的传递者,更是传递着一份旧日情怀。
这些年来,不时有人找上门商量开分店,给出优厚的加盟条件,濮家人不为利益所动。“资本进入,必然考虑获取一定利润,如果管理跟不到位,就会影响到食品的质量把控”“一份创业不易,需要一直坚守”,第三代传人刘佳的一番话,道出了濮家一直秉持的经营理念。
濮家馄饨已被列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被省市的美食节作为品牌推荐上榜,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成为金陵美食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