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韵2025年第一期

用温暖守护生命

吴薇薇

阅读量:82
  我常常在确定写作主题时陷入沉思。这并非因为缺乏灵感,而是因为内心反复地权衡:这些想法,究竟有没有价值?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道理,早已被那些伟大的哲人们阐释得淋漓尽致。我若再去书写,是否只是在重复他人的言语,无法带来真正的启发?然而,即便如此,我依然选择提笔书写。因为我始终相信,只有当道理真正与内心产生共鸣时,它才会从一段空洞的理论转化为生活中鲜活的体验,刻进我们灵魂,化为真实的感悟。
  最近,生活中接连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感受到些许不悦。
  第一件事与“某钢琴陪练”有关,这是我使用了三年的一款 App。当我决定不再续费课程后,客服竟然要求我卸载 App。我试图据理力争,强调卸载与否是我的自由。但对方冷漠地回应道:“只要您打开使用,我们就会打电话联系您。”这平静却夹杂威胁意味的话语,让人心生不适。反击似乎显得失礼,而忍让又令人憋屈。最终,我只能选择沉默,带着隐隐的不悦结束了这场对话。
  另一件事,则发生在一个周六的傍晚。那天我值班回家,午饭没吃,下午四点多随便热了点剩菜填饱肚子,然后就坐到书桌旁,静静地翻看着一本书。不久,丈夫带着孩子们回来了。他走进家门,看见我没有准备晚饭,于是略带不满地问道:“你是不是已经吃过了?”我如实回答:“是啊,我饿了,就先吃了一点剩菜。”可他的反应却让我感到意外。“早知道我们就不回来吃了。”听到这句话,我心中升起一股委屈。我走到餐桌旁,指着一盒还未开封的卤菜,问他:“你明知道我买了菜,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难道我饿了连先吃点东西的权利都没有吗?”他觉得我应该在他们回家之前就将饭菜准备妥当,但在当时的我看来,他的言辞不仅忽视了我的辛劳,还带着一丝责备的意味。尽管我当场毫不客气地回怼了他,但事后并没有因此而释然和快乐。
  这两件事情,让我开始反思:面对不同的人,我该如何回应?哪些事需要据理力争,哪些事又应该选择包容?尤其是对待家人,我是否应该多一分体谅和柔软?
  正当这些复杂的情绪在我内心交织时,一条微信消息弹了出来——“薇薇姊妹,橙子我收到了,谢谢,不用再寄东西了。”发消息的人是加恩,一个让我常常联想到史铁生的孩子。他们在同样最具生命力的二十来岁年纪,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沉重的事实。加恩被确诊患有小圆细胞肿瘤,从发现病症到经历化疗、手术,再到从腹中取出七斤多重的肿瘤,仅仅不过两年时间。他现在只能静静地躺在家中,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条短短的消息,让我停下了手中的一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相比之下,我的那些所谓烦恼,又何尝不是一种“矫情”呢?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我会怎样面对今天发生的一切?
  或许,我会更温和地回应那个客服:“我不会卸载 App,因为里面存着孩子许多珍贵的弹琴视频,那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也承载着我们一家人生活中许多美好的片段。感谢你们平台为我们保留了这些宝贵的片段。” 
  对于老公和孩子,我也许不会在他们回家后匆忙准备晚饭,而是早早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让家人在推开门的那一刻感受到家的温暖。毕竟,还能为爱的人做点什么是件多么幸福事儿。
  是啊!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我还会像今天这样,在被前辈无端指责时,一边压抑心中的不悦一言不发,一边用颤抖的手在笔记本上画着无意义的圆圈,脸上却勉强挂着微笑吗?晚上回到家,又因为孩子没好好练琴而发了一通脾气,随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为自己的失控懊悔不已吗?
  如果那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想,我会试着去理解那位跋扈的前辈。也许她的强势背后藏隐着对新人们到来的危机感,因为他们更年轻、更有活力、有可能表现得更优秀,这或许让她感受到了威胁。至于我的孩子,我也不会因为他没练好琴而苛责他。如果母亲的陪伴变成了童年记忆里的阴影,那么琴学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这一生,如果能逃过天灾,躲过战乱,不遇坏人,不染重病,就已经是幸运中的幸运了。如果还能家庭美满,收入稳定,爱人相守,友谊长存,那就该感恩上天了。” 这是我在一篇灾害新闻的评论中偶然读到的话,它和加恩的消息一样,深深触动了我。
  是啊!这些琐碎的生活小事,加恩的经历,他人的留言评论,这一系列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突然意识到,真正影响我们人生的,往往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每天在我们心中闪过的无数微小念头。这些念头激发情绪,情绪驱动行为,行为积累成模式,而模式的总和最终塑造了我们的命运。
  在这些经历和思考中,我隐约看见了“两个我”。一个是狭隘、敏感、充满防备的我;另一个是包容、温暖、懂得感恩的我。这两个“我”在生活中交替出现,彼此争执较量。庆幸的是,每当前者试图占据上风,后者总会悄然现身,将我的内心重新拉回平静。
  岁月在晨起暮落间悄然流逝,身心在日升月沉中耗转。尽管时光无痕,生命有限,人性也复杂多变,但我依然愿意用温暖去守护生命,用积极的念头去替代心中的消极情绪,让自己的生命一点一滴慢慢变好。或许,这才是我们该努力追求的生活模样。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