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韵2024年第二期

舞动盘城“霸王鞭”的遗风

徐少有

阅读量:181
  一部盘城史,就是半部“霸王鞭”史。“盘”承千年韵,“城”载初心梦;凌霜蕴气节,忠义舞千古。
  素有“古今第一战神”美誉的西楚霸王项羽,天地英雄气,凛然酬壮志,曾率二十八位将士途经盘城,霸王鞭因而得名。这里沉淀着千年荣光的史诗沧桑,为这座“山水‘盘’绕,葡香满‘城’”打上红色经典的烙印。而今,硝烟散尽,英雄远去,但项羽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传奇故事依旧引人入胜。
  宋代诗人韩维在《王家渡》一诗中描述盘城风光:“山晴水光晚,蓝碧近相照。”
  “一座城池,盘绕于此”,这便是盘城的由来。从昔日“盘城集,两头低,街道狭窄檐碰壁”到今朝“都市田园葡萄甜,醉美盘城紫玉涟”。龙王山下、滁河之畔,光影绚烂、游客如织。明月映照,华灯映水,澄澈清净,水韵和美景在画舫凌波中恬静荡漾,宛若一幅田园水墨画。
  长卷浸染“萄”醉芳香,长袖善舞只此青绿。自 2011 年以来,盘城葡萄节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年,旨在以葡为媒、以葡会友、以葡助农、以葡兴旅,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节庆活动的整合传播品牌。2023 以“苏韵乡情 葡香千里 乐动盘城”为主题的第七届盘城葡萄节采摘季从 8 月 18 日至 27 日盛情举行,一系列农文旅新场景、新体验、新玩法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美味又好玩的“葡萄文化盛宴”。每天夜间一场文艺演出、歌舞专场、少儿专项、乐队专场、木偶剧专场……同时结合葡萄展销、网红美食打卡、荧光小丑、魔幻泡泡派对、帐篷露营、稻雕文化展等,感受越夜越美丽,尽享乡村烟火气。其中,王家古渡主打“风雅梦华游 古风宋韵集”,国风市集带你沉浸式游览,感受“穿越”在古今之间的浪漫。让“金陵葡萄小镇”的盘城声名远扬,拥有的优势资源不仅仅是葡萄。如今,盘城乡村(大地美农旅、蒋刘民居、王家古渡、许家大营、党建基地等区域串联成线)旅游元素不断丰富,田园游、文化游、节庆游、体验游等主题产品让乡村旅游一年四季不断,进一步打开“四季游”“全域游”发展新格局,全面展示盘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农村强、农民富、高效益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跨越今日的视野,建设最近的未来。这块土地在历史上虽偏安一隅,但随着时代的沧海变桑田,犹如镶嵌在江北的一块璞玉,历经岁月的洗濯,伴城伴乡,和鸣共美,还有“诗与远方”在这里邂逅。现已成为江北新区全域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南京江北新区成立 9 周年以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缩影,更是发展定位“三区一平台”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生动写照。
  依山枕水的盘城,以其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孕育出非遗文化——霸王鞭,同时衍生出龙灯、秧歌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历史最为悠久的霸王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盘城人以民间舞蹈的形式赓续传承,至今仍为盘城民众所欢迎,后在南京地区广为流传,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追溯“霸王鞭”的历史根脉
  
  说起霸王鞭,不得不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楚汉之争。据史载,楚汉相争时,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与刘邦决战,刘邦用张良之计,命汉军中的楚人于夜晚唱起楚地民歌,项羽大军以为大后方已落入刘邦之手,军心涣散,不断有兵士逃亡。项羽见大势已去,率八百骑兵,护卫着中军老幼,连夜向南方突围。在突围过程中,沿途不断有汉军部队追杀,幸得这八百骑兵均为早年随楚霸王起事之时的江东子弟,忠贞不贰,在项羽的率领下,沿滁河隐蔽而行,于乱军中左突右冲,守护着虞姬等女眷一路退至六合(今浦口区)境内。
  在行至江浦县(明代大部分为古棠邑县境,西南一部分为古东城县域)时,项羽在阴陵山北迷道,按田父指引往西行,陷入阴陵大泽,耽误了时间,故汉兵追及之。在九斗山(今阴陵山)一日九斗,激战后向东突围,沿老山之北一路急驰,出古东城县境,进入古棠邑县域,夜宿黑扎营(今盘城地名),至卸甲甸(江北新区大厂一带)。项羽见宣化渡有重兵把守,便沿老山南麓往乌江渡口方向且战且退,复又进入东城县境。因无法摆脱汉军,于是北上,快战四溃山,终至乌江时,深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这一路留下众多的传说和遗迹。
  彼时,项羽率将士途经盘城、大厂、沿江、泰山、浦口(旧称江浦)等 32 处,包括:东城、阴陵山(九斗山)、霸王鞭、黑扎营、卸甲甸、瓢儿井、饮马池、韩信点将台、虞姬塚、四溃山 (又名驷马山)、项王亭、项羽墓、霸王庙、高祖庙、霸王泉、驻马河、乌江等,其间一幕幕动人故事和典故成为一段段历史佳话和不朽的精神丰碑。为此,当地民众根据项羽的传说创编了民间舞蹈——《霸王鞭》,以纪念这位英雄。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有些已被其他音字代替,但这些地点仍然星罗棋布在江北地带。
  
  追寻“霸王鞭”的演变历程
  
  “霸王鞭”是以楚霸王项羽的赶马鞭为道具,以秦始皇嬴政移山填海为创意,赶山填江,造一条过江的通道,旨在护送项羽亡灵回归江东故土为中心内容的舞蹈。
  表演方阵是由跟随项王身边的二十八位将士组成,队前一人手捧将军帽代表项羽,“将士有进有退”,边挥鞭、边吟诵项羽兵败时的慷慨悲歌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这个舞蹈最早是用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表演时,不时会有看客焚香燃烛表示对英雄肃然起敬。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凄婉动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歌词由表演者自编,不同时
  期唱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可江北人仍称之为“霸王鞭”。
  “霸王鞭”也被称为“双鞭”。关于霸王鞭,清代初期的著作中已出现对它的记载 。鞭长约 1 米,以竹、木做成,两端嵌有铜钱,鞭身饰以彩纹。有单鞭也有双鞭,舞者以鞭敲击肩、臂、腰、背、腿,打出有节奏的声音,随之而跳跃舞蹈。两人或多人舞时还相互对击。即兴性较强,可根据自己的情绪、性格和技巧击打。与
  此同时,在清代许多著作中对霸王鞭也都有记述,如毛奇龄的《西河词话》中记载:“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记有 :“徐沛伎妇 , 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这种舞蹈使用的就是“霸王鞭”。
  
  追索“霸王鞭”的涅槃新生
  
  其时,盘城“霸王鞭”经过历史演变发展成现代民众熟知的“莲湘操”。 “莲湘操”,又称“打莲湘”,表演有舞有唱,气氛凝重,在祭奠时表演。后改为节日期间表演,逐步演变为“莲湘”。
  从民间艺人沿街表演到如今逐步形成了一种群众文艺的表演形式,经常出现在传统节庆和大型活动中,比如春节、元宵节等。一般由 20 至 40 人组成表演方队,主要演出道具由竹竿做成,竹竿两端留有缺口,在缺口处安装铜钎或铁环,运动时能发出动听的响声。表演者单手或双手持嵌有金属的竹竿,边跳边打腰、腿、肩、臂等,或挫步或跳步或转体,可自击,亦可对击。
  此种表演形式讲究步伐的变化和打击点的准确,讲究节奏和韵味。上世纪六十年代,“莲湘操”在盘城兴起;七十年代,盘城“莲湘操”闻名浦口、大厂地区,直至后来传播到南京城区。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了使“莲湘操”更具群众性、娱乐性、创新性,盘城将“打莲湘”正式更名为“莲湘操”,表演形式也从舞台表演拓展到广场演出,演变为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的全民健身运动。盘城还专门邀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舞美老师和大厂地区的健美操教练,对传统“莲湘操”进行改编和创新,并在南京市民营企业“凌意杯”文艺汇演中获得三等奖。
  “莲湘操”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逐渐成为盘城的特色文化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形式,成为满足广大居民的文化需求的载体 , 彰显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江北新区非遗中的传统舞蹈——盘城《霸王鞭》,有其奔放热烈、欢乐喜庆的特点。这种民间艺术和民俗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精神、情感信息,弥足珍贵。
  盘城“霸王鞭”既有地域性、独特性,又有和周边文化的共融性、互通性,丰富而多彩。
  近年来,盘城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厚植“霸王鞭”沃土,致力于培养“霸王鞭”传承人,利用现代传媒等渠道拓展传承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让“霸王鞭”“老树开新花”,让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豪情相会”,创新创意是“霸王鞭”的生命力源泉,更让非遗文化在守正创新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发掘匠心艺韵,涵养精神家园——唤醒“霸王鞭”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集体记忆,是盘城乃至江北人矢志不渝的新时代追求,舞动着绵绵不绝的生命回响,亦必将挥写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和人文魅力!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