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浮生六记》:中国版的《瓦尔登湖》
文 / 周 青
阅读量:215
古人的爱情文学作品,脍炙人口的大多是才子配佳人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或多或少寄托着古人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而关于普通人的平淡夫妻生活,鲜有人着墨。有一个人不仅写了普通夫妻的爱情,并且还写的有趣生动,甚至将自己妻子打造成了林语堂眼中最可爱的女人。那就是清人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
散文家俞平伯曾说过几句很警辟的话:“在旧时聚族而居的大家庭中,不知别有恋爱,卑污的生活便是残害美感之三因。”而在沈复的《浮生六记》里,那些庸碌的日常像加了层滤镜,少了些烟火气息,变得柔美起来,你会发现布衣饭菜,可乐终生。
《浮生六记》是一部悼念亡妻之作。古代文人,悼念亡妻之作不在少数,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结尾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寥寥数语将生前欢声笑语与死后凄清冷寂的强烈对比表达出来,令人悲从中来。《浮生六记》的调子也是如此,清人沈复,一个典型的小资情调的文艺男青年,前半生家境还算殷实,有游山玩水的资本,刚好娶了妻子芸娘,也是一个懂生活玩情调的女人,两个文艺青年在一起自然将普通的日常生活过的诗情画意。后来,家道中落,贫困交织,文艺男青年没了羽翼保护,没了钱,又身无长物,生活穷困潦倒,两人都是养尊处优的人,自然无以为生,妻子芸娘不幸客死他乡。所以有人质疑,这本书不就是两个作男作女的日常么,为什么会被一些文人雅士追捧,令人费解,不过也有人认为,此书传达出了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似乎还有一点《瓦尔登湖》的意境呢!
明清小品文“大家” 浩若繁星,而这部小品文能名声大噪,我想大概是因为,一是《浮生六记》的文字确实清新率真,文笔细腻传神,用现在流行说法就是小清新,虽然是文言文,但短小精悍,特别容易读。读他的文字就像在初夏的某个午后,细碎的阳光蹑手蹑脚的爬进书房的窗角,饮了一杯冰镇柠檬茶,非常熨帖。印象特深的是他俩外出避暑那节,现摘抄一两句:“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这部分对农村夏日闲适的田园生活描写真的太传神了,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来便是情感真实,毫无矫揉造作感,就像三毛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恐怕也与情感真挚有关。小说大多都是人生大起大落,情节跌宕起伏,而《浮生六记》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所谈论的是真实的日常生活。作者家境殷实的时候,夫妻间生活中的很多趣事都描绘的生动有趣,夫妻俩一起赏花观景,游园避暑,日常斗嘴戏谑,芸娘女扮男装差点被妇女误认为调戏,现在读来也忍俊不禁。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心,当他们已是多年老夫老妻的时候,他们在自己走廊里相遇,却也忍不住要悄悄执手一握,低语相向……三百年前的浪漫,却如此别致,让人感怀。家道中落后,贫困交加,所记叙的婆媳矛盾、兄弟利益相争、屋破偏逢连阴雨的举步维艰、穷困潦倒时的相互扶持等一路相伴过来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同身受。浮生若梦,前四记被他俩的伉俪情深所感动,
后两记太悲情,不忍卒读,因为太真实,个体的命运犹如浮萍,作者的那种无奈令人揪心。尤其是芸娘临终前的遗言: “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烟火神仙。”多卑微的想法,却成了一个人此生最大的愿望,令人唏嘘!
不过,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一室雍雍,悠游泉石,烟火神仙”又何尝不是很多现代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