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共文化服务看江苏”融媒体采风行 南京市江北新区文化馆: 求新求变 走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思路
阅读量:15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追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过程和目标。面对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创新求变以更好适应这一形势。
12 月 3 日, 2021“公共文化服务看江苏”融媒体采风行走访了南京市江北新区文化馆,了解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感受其群众文化氛围。
求新求变,挖掘文化服务内涵
文化惠民,如何让好戏唱到百姓心坎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与江北新区文化馆的职能转变密切相关。2007 年以前,文化馆工作职能主要是管理群文活动,对于群众来说,是单向的享受文化服务;2007 年以后,变为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能,一方面,承接上级部门安排的文艺活动,另一方面,倾听辖区群众文化需求,予以部分满足;从 2012 年开始,转变为服务职能,根据群众需求提供文化服务;2017 年并入江北新区以后,文化馆的职能又回归于管理,但并不是管理群文活动,而是管理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引领群众的文化需求向上、向善、向好,体现在工作中就是精准化服务。以前文化馆的工作,更多的只是做到了公益性、便利性和均等性,求新求变,就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文化馆需要朝着精准性服务方向进一步发展。
这种思路的转变,对文化馆开展群文工作的影响是积极的。近年来,江北新区文化馆扎实推进群文工作,从“单向配送”转向“按需配送”,从兜底式的基本服务,转变为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地域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供给,每年送戏超 40 场、每年举办活动不少于 150 场,将文化服务送到家门口,更送到百姓心坎上,真正做到把公共文化资源送到了百姓身边。
针对新区年轻群体比较多的地域特点,江北新区文化馆计划明年准备一些小型的精品演出,采购精品剧目,在江北新区巡演,让新区年轻人放下手机,走到室外享受文化大餐,为新区的各项建设提供文化动力。
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感染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群众的参与度。如何让不同年龄层次、有着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众更深入地参与到群文活动中来,这是江北新区文化馆一直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江北新区文化馆大力扶持群文团队。把每个团队的负责人当作文化志愿者,一个团队就是一个老年大学。每个团队有文化需求,文化馆将其有序组织起来,采用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团结文艺爱好者,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帮助老年人重新找寻自我价值。
江北新区是个新生的新区,除了发展老年团队,文化馆积极发展青年团队,招揽、网罗包括音乐、舞蹈、表演、编剧、器乐等各种文艺人才,组建了文艺轻骑兵艺术团,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向人民群众呈现出更多新颖、有趣的文艺活动,让其感受到文化熏陶,从而更积极参与其中。目前,江北新区群文团队二星级以上有85 个,四星级、五星级团队有 20 个,这 20 个团队有音响设备、主持人,能独立承担一场演出。以文艺轻骑兵艺术团为例,该团队结合新区发展精心编排老百姓喜欢的表演唱《江北江北》《追梦》、快板说唱《崛起的新主城》等节目,每年培训、演出多达 30 场。团队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文化惠民品牌栏目“炫彩江北·文体社区行”更是为群文团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每年演出达100 场,很好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对于美术书法团队的培育,江北新区文化馆主要是以书画苑和摄影爱好者沙龙为抓手。目前,文化馆有两个展览品牌:江畔艺苑和丹青荟萃,年展览超 30 场。“江畔艺苑”主要是为新区本土艺术爱好者搭建展示交流平台,让文化馆的艺术展厅真正成为“群众创建”、“群众参与”、“群众享受”的群文活动阵地;“丹青荟萃”则引进省市乃至国家级高端展览,将“居庙堂之高”的高雅艺术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观看到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水准极高的艺术作品,共享文化大餐。结合新区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的需求,文化馆还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学者,举办“艺苑沙龙”美术书法摄影专题讲座、研讨活动,让专家和新区的艺术爱者面对面交流,探索艺术创作新路径。此外,馆办杂志文艺季刊《江之韵》,为本地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成为发现培养地方文学爱好者和发表艺术作品的重要阵地。
群众文艺团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江北新区文化馆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有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命力,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使群众文化活动健康、稳定、持续地开展。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创新的思路为广大群众提供公益、便利、均等、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