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实不可回避 —— 评影片《你是我的春天》紧扣时代主题与艺术把握
文 / 舒 克
阅读量:314
这些年,“拼盘式大电影”似乎比较流行,诸如“我和我的……”系列以及之前的《全城热恋》、《万有引力》、《宠爱》系列等等。将几个故事汇拢来,然后尽可能找到大牌导演大牌明星来担纲其中一个,最后剪辑拼接到一起,以图能够形成一道“美味拼盘”,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导演不同明星在各自小段落中的个性体现与艺术魅力。影片《你是我的春天》同样选择了类似的拼盘式结构,故事内容是回溯到两年多前“疫情”最严重时刻的武汉,为观众表现在那个特殊阶段发生的特殊状态。然而,不同于“我和我的”系列历史怀旧,不同于“热恋宠爱”系列浪漫情愫,本片所面临的,是至今尚未退潮的“疫情”,是严酷的人类灾难与社会现实!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结构形式当中,去真实而又合情合理地讲述故事、展示情节、塑造人物呢?
一、直面现实,纪实手法
毋庸置疑,当时的武汉疫情,呈现出种种复杂而又悲伤的社会情态。尤其是影片所要表现的疫情初期的武汉,更是处于突发灾难的混乱与死亡逼近的威胁当口。既然要表现这样的现实,那么这个现实中的最严重状态、最可怕场景、最本质特征,都是万不可回避的。回避了,就会失去影片创作的价值意义,就会失去对于受众的感召力。
当然,《你是我的春天》没有选择回避!影片创作者从灾难中几组直接关联的普通人物角度出发,以纪实手法,表现人们在病毒袭来,面对生与死的关键时刻,是怎样的形态与心态。影片的五个小段落,既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篇,既十分生活化又富于情感渲泄,既有悲情段落又蕴含浪漫情怀。
比如,第一个故事中的一对恋人,因为女方母亲的干预而不得不分手。然而面对疫情,面对母女双双感染病毒。小伙子选择逆向而行,赶来武汉,迅速成为救急志愿者。用自己的“一意孤行”与真诚表现,赢得了未来丈母娘的信任。然而,病毒无情,最终夺走了女孩母亲的生命。当抢救医生不得不将噩耗告知小伙子时,他的表情是令人唏嘘的。这一段,影片用了大量镜头,展现大量病人与医院不堪重负的真实场景,令人震撼。这就是不回避,对影片所要表现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因而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不过,这个段落中,也有过分煽情的因素。就是小伙子在病房外的另一个楼台上,展示与女友之前“海边浪漫”画面的镜头。不说小伙子安装投影仪的动作是否真实可信,单单这个所谓浪漫且夸张镜头的设定本身,其实就与影片的整体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二、散点透视,分别聚焦
散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笔法。这种笔法与西方油画所讲究的标准几何透视法完全不同,比如画山水,按照严谨的几何透视“近大远小”、“前景挡后景”的法则,只能画出如同拍摄照片一样的视觉效果。但中国画则不同,利用“散点透视”,则可以前景后景同时出现在画面上,各自展示其不同姿态,却并不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艺术相通,这种手法自然可以运用到电影的叙事表现上。影片既然选择了“拼盘大电影”的结构方式,那么,采用中国画“散点透视”之法,则更加合乎于这种结构的深度表达。五个故事,前后错落,分别聚焦,又相互关联,最终还是在一个整体大环境当中。影片借用这样的表现手段,取得了相应的成功。
无论是被阻隔在病房内外的那一对恋人,还是送口罩进疫区的打工者,无论是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还是吃住在自家小车里的医生夫妻,再就是那一位可爱的父亲,在妻子离家支援武汉之后,承担起原本并不擅长的在家带儿子的“重任”。所有这些场景与桥段,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情态与悲欢离合,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生存不易与生存态度,是那般的乐观与坚强!比如 ICU 医生龚臣与当护士的妻子杨珊,影片完整聚焦他们两人在狭窄的私家车里,在 ICU 病房内的点点滴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是有矛盾的,而在抢救与护理危重病人的工作中,他俩又是那样的高度一致。车厢中与病房内,两个不同的狭小空间,却透视出两位平凡人的非凡之举,让人感动。
两位喜剧演员扮演的打工者,原本讨薪不成,被迫送口罩而进入疫区。他俩救助老奶奶的情节是可信的,最后捐出所有口罩,也能够可信的。但是最后撕掉好不容易得到的那象征的更多民工薪水钱的支票,就不那么可信了。显然是人为在拔高人物的所谓“境界”,反而有点像是喜剧小品表演了。
三、细节动作,凸显个性
任何电影的叙事成败,必然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关联。本片中五个篇章中的五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能够立得住的,且各具特色与个性魅力。在各个小故事短暂的篇幅当中,影片注意到了人物的细节动作,赋予他们各自符合自身特征的表现,以凸显期个性魅力。
比如那位社区王书记,总是憨笑着,面对闭锁在住宅内的居民。这个桥段的主要情节,就是弹钢琴的小姑娘,因为钢琴的声音与邻居产生矛盾。而王书记必须前往解决问题,迅速息事宁人。对于弹钢琴的姑娘,每一次敲门,他总是那样的憨态可掬。当然,他最终为姑娘搭建隔音帐篷的创意,在赢得了姑娘赞许的同时,也同样赢得了观众的点赞。
还有,最后一个故事,那位妻子离家支援武汉的丈夫,忽然面对平时不太管的儿子,要立刻改变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既当爹又当妈。这位可爱的父亲,在不断与儿子的交往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最终做到了。情节不算复杂,夫妻情、父子情却跃然银幕上,让观众得以情感满足的同时,也很钦佩创作者在此桥段的良苦用心。孩子妈妈,其实就是第一个故事中出现的抢救医生,面对病人的死亡,她内心世界异常复杂。而在与儿子丈夫的视频对话中,她又不能将那样的心态完全表现出来。人性人情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要说不满意之处,就只有第一个故事中的那位病中姑娘,除了一丝哀怨的表情之外,其余方面很难见到她的个性体现。在整部影片中,也就是这个人物显得比较单薄与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