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韵2025年第一期

还原那渐行渐远的葡萄史话

徐志荣 徐少有

阅读量:81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追溯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浸式探寻古今中外葡萄文化的源头活水,一起感受葡萄灵动的自然精华,品味甜蜜的多彩生活,唤醒记忆的心灵闸门;在美美与共中,一同身临其境,尽展“无声胜有声”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奏响着人们奋斗与希望的乐章;这一刻,穿梭的时针,记录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光与人文精神源流相互交织的紫气东来之旅……
  香溢味道疏倩影
  宋代诗人张镃在《鹧鸪天·咏二色葡萄》中描写了葡萄曼妙的身姿和玲珑的外表:“阴阴一架绀云凉。袅袅千丝翠蔓长。紫玉乳圆秋结穗,水晶珠莹露凝浆。”深碧色的藤蔓葳蕤葱茏,卷须如丝袅袅婀娜,丰沛的汁液胀满在水晶紫玉般的果子里。如诗如画般的描写,让人不禁想走近葡架前一睹芳容、采撷美味。
  雨后葡萄在他们笔下更是清新妩媚。宋朝词人宋祁有诗云:“雨过蒲萄新涨绿。苍玉盘倾,堕碎珠千斛。”(《蝶念花·雨过蒲萄新涨绿》)寥寥数语,将雨后葡萄如苍玉的清新甜美、丰盈姿态展现了出来。一个“涨”字更是形象地刻画了葡萄喝饱水的旺盛生长力。
  现代美食家、散文家汪曾祺对葡萄也颇有研究,他在《葡萄月令》中说葡萄“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真是葡萄的视觉盛宴。此外,他还发现了葡萄水灵的真谛:爱喝水!“喝起水来是很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原来,“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且根苗中空是相通的,“若是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子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葡萄不仅风姿绰约,还风味独特。炎炎夏日,来上一盘,更是解暑消烦。元朝诗人邓文原有诗曰:“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轻轻拨去圆珠玉润的葡萄皮,绵软的果肉入口酸甜爽滑,清香怡人,凉若冰玉,吃上一串,生津止渴,暑气一扫而光;明朝诗人夏言也说“洗我胸中千磊块,万火一时俱灭。”说的是葡萄消心中块垒、清热退燥之功效;更有爱葡萄甚者,赞其曰:“赛过荔枝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清朝萧雄《葡萄》)葡萄是骊珠,是冰玉,是盛夏甜品,品食之余既爽口又爽心。
  香飘寻常百姓家
  葡萄在走进千家万户之前,它曾有过一段珍贵如金的岁月。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咏葡萄》中写道:“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雨后的傍晚,诗人信步来到西园,只见葡萄藤曼生意葱茏,满架悬垂着黄金美玉般的葡萄,香气阵阵。“金琅珰”中“金”是指黄金,“琅珰”为美玉之意,可见葡萄在当时的金贵地位。
  《大唐新语》中有个故事也佐证了葡萄有多珍奇:唐高祖时,官任侍中的陈叔达竟然在宴会上偷葡萄,他一边吃,一边往袖中塞,唐高祖问他为什么要藏葡萄,他说:“臣母患口干,求之不得。”高祖被其孝心感动,还给了他一笔赏赐用于去买这“甘珍”。仔细一想,即使是官至侍中,也不能实现“葡萄自由”,可见葡萄在那时有多稀罕。
  至唐太宗时期,葡萄开始广泛种植,于是葡萄由珍稀水果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据《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大将侯君集攻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带回了马乳葡萄种(即当今的马奶子葡萄)。此后,唐太宗在宫殿内大量种植葡萄,还赏赐给群臣,共庆丰收。随着葡萄品种陆续引进,民间种葡萄也日渐兴盛。唐朝诗人刘禹锡对种葡萄还颇有心得,在《葡萄歌》中写道:“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诗人又是搭架子、又是修枝条、理藤曼,看着日渐繁茂的绿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心中暗自欢喜。
  香甜美酒夜光杯
  自张骞带回葡萄种以后,凉州地区曾大量种植并酿制出绝美葡萄酒。经历朝历代发展,葡萄酒文化日渐繁荣昌盛,留下不少关于葡萄酒的故事。
  宋朝词人苏东坡在某次饮葡萄酒后曾感叹:“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后来,凉州刺史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常被仕途失意的文人在诗中借用,如刘禹锡曾写有:“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唐朝时,在帝王唐太宗的带领下,酿葡萄酒文化很是盛行。名臣魏征就善于制作葡萄酒,还取名为“醹渌翠涛”,据传,储藏十年,味道不变,唐太宗还曾作诗夸赞有加。
  在创作葡萄酒的诗词中,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家喻户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乐启,声声催着壮士出征,将士们手持碧玉夜光杯,饮下一腔豪迈与征战沙场、报效朝廷的男儿情。
  宋末至元明朝代,葡萄酒的酿酒工艺有了革新,采用蒸馏制酒法(也有学者认为辽国已经有蒸馏酿酒)。此时,葡萄酒的度数较西汉时也大大提高,酒的颜色也慢慢从绿色变为黄色甚至是紫色。清朝时,葡萄酒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近代洋务运动兴起后,红色葡萄酒(干红)开始走进国人视野。
  关于葡萄酒,现代文人还写了一段很唯美的文字:“一粒葡萄要吸纳青草的香气、土壤的厚实、阳光的闪耀以及雨滴的清纯,才可以带来一次奇异的变更。”这酒中蕴含的不止是强劲,还有漫长的美好时光。
  香气保健功效佳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葡萄酒的保健与医疗作用进行了细致阐述。他认为,酿制的葡萄酒能“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而葡萄烧酒则可“调气益中,耐饥强志,消炎破癖”。可见葡萄酒蕴含丰富的价值。
  《随息居饮食谱》介绍葡萄能“补气,滋肾液,益肝阴,强筋骨,止渴,安胎”。因此,正如作者所言,肝肾两虚的,可以用葡萄和枸杞子一起酿酒喝,有美容养颜、淡斑、补益肝肾的作用。书中还谈到葡萄对孕妇,也是安胎的上好食材。
  “香”遇幸福诉浪漫
  儿时听过一个传说:七夕佳节时,在葡萄架下,可听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的缠绵情话。如今在中国很多地方,七夕时节,有情佳人们还会相约葡萄架下你侬我侬,互诉衷肠,渴望终成眷属。
  当有情人怀揣着美好的爱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葡萄这种“瑞果”成了不可或缺的装饰佳品。“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说的是新人的帐幔上绣着芙蓉花,锦被上也编织着式葡萄纹样。葡萄果粒繁硕、晶莹剔透,枝叶蔓延、葳蕤葱茏,代表纯洁与美好,寄托了对新人多子多福、家庭兴旺、富贵长寿的祝福。
  诚然,葡萄纹样从传入中原以后,逐渐发展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因葡萄有成熟、圆润、饱满的形态特征,纷披错落、缠绕丰茂的生命形象,从西汉时,葡萄纹就常被用在各种壁画和织物上。唐朝时,葡萄纹真正开始流行,在铜镜、壁画、服饰领域大量出现。宋朝文人喜欢淡雅之风,葡萄纹日渐消退。到了元、明、清时又在青花瓷上日渐流行。
  葡萄不仅象征着生命力与希望,还承载着一种精神品德。正如马可在《沉思录》中提到了三类人,其中有一类人就像“结出葡萄的葡萄藤,一旦结出了果实,就不再要求什么。”他们如蜜蜂般无私,顺应自然做事。体现了作者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互助友爱、和睦有益的关系,更旨在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
  纵观人类发展史,自文明启蒙以来,就开始了对葡萄文化与品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伴随着新时代的铿锵步伐,“小葡萄”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梦想”。让我们以手中的笔、心中的深情,记录葡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与精神价值,描绘了一幅幅“当惊世界殊”的壮丽画卷。一部波澜壮阔的追梦葡萄史,就是一部追寻筚路蓝缕、创新蝶变的辉煌缩影变迁史、精气神丰碑史!
  嗟乎!待到果香累累时,葡在藤中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