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灯舞·小马灯
2012-09-08 11:09 阅读(2870)
湾北小马灯,又叫串马灯、跑马灯,它的起源与古代驻军有相当大的关联。在长芦地区,宋代设忠勇军寨,有牧马场,明代设有留左、横海等卫所。军民交往结成情谊、同庆同乐、共创了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小马灯”即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从第3代传人马駰的家族史传说中,尚能隐约看到串马灯起源的影子。马氏宗族,原为大西北人,属回族。随皇家兵营迁徙到南方,屯兵于长芦地区牧马营。传说马氏先祖马良、马干兄弟训养的良种马体大、色纯,性烈、极通人性。有一年,屯兵军营与老百姓联合闹花灯。摆开场子,各路花灯玩了起来。观灯的人山人海,一时间拥挤混乱起来。这时,突然传来一阵马的嘶叫声,一群骏马直冲灯会场地而来,带头的是一匹枣红色高头大马,紧随其后有不同颜色的共6匹骏马,列队整齐,奔跑徐疾有序,围绕着龙灯、旱船等花灯,将观众往外围逼退,很快场地扩大了,各路花灯展开身手,越玩越精彩。特别使观众惊奇的是突然闯进来的仿佛从天而降的“神马”,时而前蹄腾空嘶鸣,时而跳跃翻腾,四蹄生烟,令观众惊叹不已!后来因朝代更迭,兵营牧场消失了。但生活在这里的马氏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神奇的马队参演项目,用竹、布制作成马灯来代替,参加每年的灯会,于是便有了“小马灯”。
“小马灯”从古到今,传承未断,沿革有序。在近二百年的历史中,下续传人共6代。表演形式有二种:分“闹场”和“静场”。闹场分三个套路。(1)奔腾式、(2)套链子、(3)串8字。静场,是在观众有了固定观看舞台式的场地,其套路是以“数字”连演成趣,如“一马当先”、 “二马窜宫”等等。可惜,舞蹈已失传。在明清以降只传承了“闹场”的三个套路,马背人物固定以古装戏剧人物为主,如《三国》、《水浒》、《西游记》、《白蛇传》中角色。
“小马灯”这一古老的民间灯舞和它的起源故事,传达了古代军民联谊的信息,也是古代民俗民风的活记忆。我们继承和保护这一民间艺术,不仅有其历史意义,同时对于在新世纪如何增强军民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树立文明新风也具有现实意义。“小马灯”的独特表演和欢腾、奔放、活跃的风格很受社会的欢迎。目前,六合区第二文化馆(原大厂文化馆)和长芦文体中心及水家湾居委会正对“小马灯”的套路、古老的表演形式做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使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振兴中华、建设和谐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辉异彩。
2009年3月,“湾北小马灯”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条: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
下一条: 太子山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