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视窗

达摩传说

2011-11-08 11:11 阅读(3148)

       2006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全面启动,六合区第二文化馆(原大厂文化馆)组织专门力量对长芦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工作,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传说、故事和名人诗词。其中佛教圣地长芦寺和达摩的传说即是其中比较突出的成就。

       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迎接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却面谈不契,被激怒的梁武帝使人用铁槊击折达摩两颗门牙。达摩欲离去,梁武帝派兵追赶,达摩只好躲在山洞里(即现在南京燕幕风景区的达摩洞),只穿一只鞋就匆匆离开,来到江北长芦寺。因此,后来的《六合县志》 上就有“达摩遗弃佛牙一对,履一只”的记载,那就是达摩遗留下来的。

       当达摩急急来到江边,只见烟波浩淼,江浪涛天,不见舟船,但见一白发老妇端坐江边,身边放着一捆芦苇。达摩走上前去,双掌合十道:“老菩萨,弟子欲渡江北去,现无舟可渡,请你施舍一根芦苇,以代步过江,好吗?”老妇人点头应允。达摩接过芦苇,连声道谢。他把芦苇放人江中,双脚轻轻踏上,运起《易筋经》之功力,唤来一阵西南风,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周身如凌虚谷,若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达摩站在芦苇上,飘飘悠悠,翩然东去。平安渡过长江,来到九里埂,上岸步行到长芦寺传播禅宗佛法。

       在建康讲经的一位少林寺和尚早知达摩乃是得道高僧,闻达摩“一苇渡江”到长芦寺,便追随身后来到江边,情急之下,一把夺过老妇人手中芦苇,扔到江中,双脚刚踏上那捆芦苇,竟然一直下沉。和尚急忙跳上岸来,责问老妇:“你给达摩一根芦苇,便能从容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何却会沉下去?”老妇人从容答道:“圣僧化我芦苇,是助人有份,你是夺我一捆芦苇,物各有缘,无缘岂能相助?”言毕老妇人腾空而去。这和尚明白是菩萨点化,于是望空三拜,口念“阿弥陀佛”,立刻就见水面浮出芦苇,他便踏上芦苇渡江追随达摩而去。这和尚就是后来的禅宗二祖——达摩的弟子慧可。

       关于一苇渡江还有一种说法是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浦口定山如禅院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现存定山寺遗址的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碑上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芦苇上,画像左侧篆刻着“大明弘治四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释子八十翁……”字样的文字,该石碑于1491年由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绘,主要描绘的就是达摩当年渡江的故事。

       2009年3月,“达摩传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条: 没有更多信息了

下一条: 送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