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视窗

送麒麟

2012-03-08 11:03 阅读(2344)

       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神兽,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与龙、风、龟合称为“四灵”。 麒麟含仁怀义,作为吉祥图腾,古代的各朝都常采用。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家贫,逃荒要饭加上父母早亡,祖父无奈将他寄养在六合金牛山脚下的舅舅家放牛;“杀牛悬尾”的故事便是出自于此。朱元璋登基后,以励精图治著称,在治理国家方面矫元朝之失,赢得斯民小康的局面,百姓得以相安。他自感功绩丰硕,便命其大臣们为他树碑立传。然而受命的大臣们对朱元璋少年乞讨却不敢直言,遂生计称之为当时是“送麒麟、送吉祥、非乞讨矣”。长此以往,“送麒麟”便取代了卖艺乞讨的称呼,流传于世,并成为一种深受民众欢迎的表演形式。

       送麒麟又名宫锣鼓、唱门子,是我国古老而又久远的一种民间曲艺表演,其形式源于风阳花鼓。名为送麒麟,实为一种文明乞讨方式。其表演形式多样,人员少则1—2人,多则5—6人,一般除夕至初五之间表演较多。扛着纸糊篾扎涂彩麒麟到各家各户送麒麟,先在人家门前敲打一番锣鼓,然后又说又唱,众人附和,敲与唱交替进行,祝福吉利话语随口道来,人称“急口才”。尽管它出生卑贱,但由于它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的即兴说唱,故深受百姓的欢迎,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很喜爱它。当年,在他的妻子马皇后大病初愈的庆贺宴会上,他酒兴大作之时扯着嗓子喊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上天送来马娘娘!”朱皇帝语惊四座,博得众臣们的一片欢呼声。由此可知送麒麟这一表演艺术不但贴近人们的生活,唱词通俗易懂,而且以祝福贺喜词擅长,以四句七言诗而朗朗上口,富有极强的感性色彩与浓郁的乡土气息,见人见物都不乏其哲理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特别是节日喜庆之余更是百姓生活中的“调味品”。明代学者李翊亦有记载:“金陵春前一月,沿街鸣锣,跳唱乞米,名‘打春’。相传太祖见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为之。至今及其时,江宁、上元两县给批,举行不废,谓之春田乐,然所唱非旧词”。这种歌辞舞式,流行于南京为中心的苏皖一带,直到20世纪中期仍盛行不衰。

       六合作为送麒麟这一表演项目的主要流传地,六合区第二文化馆(大厂文化馆)具体负责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通过录音、录像、摄影、复印等方式,将老艺人的艺术作品尽可能完整地收录下来,加以保护。并已将传承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表演艺术团,使其传统表演形式重新展示在观众面前。其有计划的扶持资助,积极支持其传习活动的开展,确保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

       2007年,“送麒麟”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条: 达摩传说

下一条: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