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
2012-05-08 11:05 阅读(2648)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发源于南京六合长芦地区,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屯兵驻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长芦地处六合县城东南,北依长江,是古代江北通往金陵的水陆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军乱时为古战场,安平时是屯田练兵的兵营军寨。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有驻军并发生过战争,汉安侯陈婴、唐“黄巢义军”就在这里驻守和交战过。在长芦驻军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是宋、明两代。宋代曾设忠勇军和忠勇军寨,明代设有留守左卫、横海卫、龙虎卫、骁骑卫等卫所。
由于历代军营长期驻守在长芦地区,驻守岁月成为军民磨合剂。军营练兵、生活在乡村,必然要和老百姓接触、联系,驻军在练兵之余为乡民做些利民好事,军民之间逐渐结成鱼水情谊,互有拥爱。军民关系融洽了,军营凡出征、凯旋、调防及节日喜庆,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送慰问品、奏吹打乐、舞提灯,到军营慰问欢庆;军营为了致谢,也擂鼓鸣金、奏军乐。久而久之,在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军民互相交流,变换着打法,于是军乐、民乐揉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固定乐律、独特风格的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原生态的打击乐曲谱有《点将上位》、《杀四门》、《单枪》、《双枪》、《三锤半》、《三波子》、《迎军归》等。
留左吹打乐的原生态状况军乐成份很浓。到清乾隆以后,经过历史传承,不断变革,已成为纯民间鼓舞民乐。将历史传承的“忠勇曲”演变为“忠孝曲”;并加入了管弦乐器,形成了传承下来的大曲、小曲。有传人共六代。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在民族打击乐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军风、民俗的历史记忆。尽管传承未断,但是,它的原貌、内涵和曲谱演变,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切实加强保护和利用,使这一古老的鼓舞民乐重放异彩。
2007年,“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条: 送麒麟
下一条: 民间灯舞·小马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