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芦寺有多大?长芦当地的老人祖辈相传:“前门顶到金刚殿,后门通向六合县。”这有点夸大了,说“跑马关山门”倒是不假。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寺院?传说北宋的章献皇后刘氏要建成“江淮第一大寺”,自己带头捐出了首饰、珠宝,皇妃、宫女也一起跟着解囊捐助,共造殿堂、僧舍九百九十九间半,实际有两千多间,后人称“皇家寺院“,规模宏大壮丽。寺院宏大,僧人就多了,最多的时候,住寺和尚有一千七百人,所以寺院内有五口梅花井,才够供饮用水呢。
史料记载,北方游牧的金人训练了强壮的骑兵来进犯中原。宋朝政权腐败,经不起金人进攻,一击即溃,丢了皇都开封卞京一路向南退,直退到杭州,后人称“南宋”。
长芦寺僧人和当地老百姓对宋朝廷兴建长芦寺怀有感恩之心,所以不服金人入侵。听说有岳飞、韩世忠等忠臣名将主张抗金,重整山河,带领兵将奋勇抵抗金兵,而且打得兀术不敢再前进,收缩部队从杭州宁波往建康(南京)后撤。长芦寺主持僧道林和行者和尚普伦、普琏、普斌等合议,组织抗金队伍,吸收佛教信徒和当地老百姓参加,建立一支抗金义军,配合岳飞、韩世忠共同抗击金兀术。
岳飞父子从陆路打到了建康牛首山,韩世忠夫妇则从水路由宁波将金兵水师赶到了镇江,亦叫京口。金兀术依仗有十万重兵,决定在镇江与韩世忠决战,并下战书给韩世忠。韩世忠手下只有八千将士,战船百余艘,在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韩公与夫人梁红玉谋划计策,认为不宜强攻,只宜智取,应采取偷袭、奇袭战术赢得胜利。
于是,韩世忠亲率战船迎战金兀术水军,梁红玉则在金山之颠妙高台上擂鼓助战,并观察战情,指挥埋伏大军。此时,金军集中了优势舟舰,驶入镇江江面,与韩世忠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战斗。梁红玉擂响战鼓,以助军威。金兀术看韩世忠真的摆开架势要血战到底的样子,心中暗喜,他命令兵将靠拢,想包围韩世忠一举歼灭。这时,梁红玉再次擂起战鼓,既是壮威又是暗号,要韩公佯装抵挡不住金军,且战且退,诱敌紧跟。金兀术不知是计,紧追不舍。不料转眼间,韩的战船已全部钻进了芦荡。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的真切,随即挥起军令旗,三擂战鼓。此时埋伏在鲇鱼套芦苇荡内的宋军水师突然疾驰而出,战船如马,往来如飞,喊杀声震天。宋军埋伏的舰船比金兵船大,船上事先安排了抛钩,当靠近敌船时,抛出铁索钩,兵士合力将金船拽翻。金兵不会游泳,沉入江里,同时,兵勇向金船齐射火炮火箭。顿时硝烟连天,金兵死伤惨重,金兀术水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晕头转向。
金兀术眼看败局已定,急令收拢余部逃出鲇鱼套,沿着长江南岸向西朝南京方向逃走。梁红玉金山击鼓,打败金兀术成为历史佳话。
韩世忠见金兀术败退,迅速调整水兵,驰向长江北岸,朝仪征方向进发,准备追击、堵截,不让金兵从仪征、瓜埠、长芦渡口北撤,断其北撤退路。韩世忠已知道长芦有一支义军,令传令兵火速通知长芦义军,做好埋伏,到时策应,合力歼灭金水兵。长芦寺当家和尚僧道林,是从少林寺来的,文武双全,他使的金刚禅仗,用力往地下一插,入地三尺,两个小伙子合力都拔不出来。他接到韩世忠的密令,即动员寺内和尚和自愿加入的民众做好准备,齐心抗金。他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不忘皇恩,誓保大宋朝庭,不怕金人,不怕流血牺牲,个个勇当英雄好汉!”
再说寺内和尚有上千人,这其中就有武僧人,如行者和尚普伦,普琏、普斌三师兄,也是从少林寺云游到长芦寺的,都有一身武功。主持僧道林通兵术,他将有武功的僧人编为教练和带兵头目。这样就形成了一支身手不凡、熟悉地方环境、敢打敢拼的队伍。
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很快征集了当地的运输船、打渔船,甚至挖泥小船和门板都被征来了,《六合县志》记载有一千余艘。
金军从镇江退到南京,扎营在栖霞老鹳口。韩世忠在长江北岸紧紧封锁住金兀术,堵住老鹳河荡口,不让其渡江北撤。相持四十八天后,兀术看形势不利了,岳家军也从城南追来了,在绝望之际,他张榜重赏献解围之策者。这时有一个见利忘义的闽人秀才,献出一策,要金兀术再开挖一条内河,先将战船潜伏其中,待有天时地利之机,突然打开河道袭击宋军。兀术大喜过望,急令金兵连夜掘河,并赶制大量火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但是,老天不成全,就是不刮风,就是没大潮夕。金兀术装神弄鬼,抓来妇女、小孩,杀头剖心,他自己也割额流血,向天祭拜,事有巧合,次天刮起了大风。兀术令打开新河口。所有潜藏的舰船,如过江之鲫般地驰入长江。风催帆扬,霎时从长江上游直冲北岸宋军。韩世忠围困金兵多日,不见兀术动静,今天突然看到金军舰船蜂拥而下,速令宋军迎战。由于宋军舰船较大,又是逆风逆水,行动缓慢。金兵分两路,一路从被围困的荡口冲出,路由新开河即“老鹳河”入江,包抄宋军。金兵顺风顺水,船多箭猛,霎时间,宋船帆篷燃起大火,烟焰蔽天。宋军乱了阵脚,被焚烧的与坠江者不可胜数。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际,以僧道林、普伦为首的长芦义军,看到宋军舰船已陷入敌军重围,当机决断起兵救援。义军从八卦洲芦苇荡和北岸洲滩河道中疾驰扑向金军,形成了反包围之势,解围韩世忠。义军初次上阵,个个精神抖擞,头戴红巾,每艘船只都竖立红旗,尤如红潮一般,从天而降。
义军配有长芦寺和民间的大锣大鼓,并备有用长芦苇杆和长竹杆捆扎的火把,金军从没有见过这样的火器,已有几分胆寒了。长芦义军凭借船小、灵便,钻进敌船阵营里,来个明火执仗照天烧。参战的长芦地方义士,本来都是水乡的弄潮人,具有高超的水性,他们潜入金船底下,把敌船钻通,水浸船漫,金军不会水,人和船象“饺儿”一样沉入水底。金兀术既损兵又失船,受到沉痛的打击。
长芦义军个个是好汉,一顶十,十顶百,奋不顾身,那阵势大有与敌船同归于尽的气魄。同时还齐声喊叫:“捉拿金兀术,还我好山河!”口号声、杀敌声、锣鼓声,像江浪一样,一波未落,一波又起。
此时,金兀术浑身打寒噤,大为惊惧,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被弄愣了,疑是又中了韩世忠的伏兵之计。他立即下令停止攻击,后退收缩,撤回本营。
在长芦义军的援助下,韩世忠水师化险为夷,但已损兵大半,不敢再恋战了,下令撤退。韩世忠后来夸赞长芦义军是一支“杆子队”(用芦苇杆作火器),也是一支“敢死队”,骁勇善战。
韩世忠得救后退兵镇江而去。金军后撤后,方弄明白长芦义军原来是一支以和尚为头的非正规军,金兀术连呼上当,怒气冲天,定要踏平长芦寺不可!
话说岳飞从陆路一直打到南京,越战越勇,金兀术眼看南京难守了,只有北撤为上计,乘着韩世忠的败退,他毫无顾虑地挥师北渡。他的舰船浩浩荡荡地向长芦瓜埠渡口驶去,毫无阻拦地登陆了。长芦义军有部分随韩世忠撤走,一部分解散,就连长芦寺僧人也人去寺空了。金兵如入无人之境。兀术为消心头之恨,下令焚烧长芦寺,一屋一舍、一砖一瓦不留,逐一放火烧毁。就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两千多间的殿宇楼阁、僧舍在熊熊的大火中烧了七天七夜,片瓦不存,化为灰烬。现在到遗址看看,木盆大的石础上面还有火烧痕迹。只是变冷了,冷冰冰地躺在那里,没有一点声息。
金兀术在撤离南京时,也是纵火焚烧南京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他把江南掳来的金银财宝连同辎重一起运往瓜埠、长芦,再从长芦、瓜埠装车运往六合,运输的车队从瓜埠到六合接连不断,川流不息,可见抢来的物资之多了。
后人把韩世忠、梁红玉擂鼓抗金命名为“黄天荡大战”,有人说是指镇江之战,有人说是指八卦州以下的江面之战,亦有折中者说:“黄天荡之战”,包括两次战役,一是大战、胜战在镇江;一是小战、败战在南京东北的江面上。不管怎么说,长芦义军参与了韩世忠抗金战斗,这段历史应永远载入史册。
2014该项目年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