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视窗 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申遗视窗 > 送麒麟

送麒麟

发布者:文化馆 发布时间:2015-07-06 点击次数:9316


        “送麒麟”又名“唱麒麟”,其形式似“凤阳花鼓”,六合地区是其重要发源地之一。据镇江地区《三套集成》和《江宁县志》记载,“送麒麟”是从江北流传到江南地区。
        六合是江北重镇,与安徽接壤,这里有明太祖朱元璋童年流浪乞讨在六合的 “杀牛悬尾”等传说。他登基后,吏臣要为他写传记,但不敢直书他曾当过乞丐,就以朱元璋童年曾在过大年时扎麒麟、花灯,给人家贺年,换取钱物为由头,美化他是“送麒麟”、“送吉祥”,非乞讨也。据明代学者李诩所述,朱元璋曾看到村野有“鸣锣跳唱乞米”的,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为之”。又传说,皇后马娘娘大病初愈,朱皇帝举宴庆贺,席间他兴奋异常,就用“送麒麟”的“即口才”唱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一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一个朱皇帝,上天送来了马娘娘。”众臣听之都同声欢呼、喝彩。
        六合“送麒麟”这乞讨贺春形式,历史悠久,是否起源明代,目前没有查到文字记载。但“六合洪山戏班”在清同治年间形成,戏班名角都曾有过“唱麒麟”的经历,而且这种形式一直流传到解放初期。
    “送麒麟”是六合历史上风行的贺春民俗。每逢过年时节,从除夕至初五,乞讨艺人3-5人组合,有男有女,其中一个挑箩筐者,挑担上悬挂蔑扎纸糊的麒麟或小灯笼、小花灯、财神贴之类的吉祥物。艺人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恭贺新年,“唱麒麟”。唱罢,户主将奉送馍、糕和大米及赏钱等放入箩筐中。大年初一这一天,往往有十多拨“送麒麟”,接连不断地上门贺岁,使得老百姓在家门口欣赏文艺,欢欢乐乐地过大年。演唱形式是:主唱人敲锣鼓,打节奏和“过门”,有一人主唱众人和,或众人合唱,对唱等,先清唱,唱完一段,用锣鼓过门。每段四句七言,曲为麒麟调,敲与唱交替进行、韵脚灵活运转,演唱者大都比较机灵,口才好,能分别就不同行业,不同门户,见人见物即兴编词演唱,俗称“即口才”。如“锣鼓一敲格排排,花花麒麟送过来,你家一年风光好,春夏秋冬广招财。”
    “送麒麟”这种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在历史的演化中,亦有变化。原属贺春乞艺,后来时间延长了,由年内延到正月十五,并参与“打春”民俗活动。继而发展到贺婚、祝寿、庆典、礼仪等活动也有加入。灯节期间“麒麟送子”则是“送麒麟”的专项活动,为不育夫妇举办“麒麟送子”仪式,求上苍赐给生育贵子。曲调上除原“麒麟调”也有七字锣调,洪山调等。表演形式也有变化,改单调的清唱,变化为有器乐伴奏,边唱边跳边舞,活泼多样。原始“送麒麟”无化妆,乞丐本色。后演变有头饰,用红布条或红巾束发、箍头,腰间束有色丝带等。
        在抗日战争中,“送麒麟”艺人编新词歌颂新四军英勇抗日。1946年后的解放战争中,艺人自发编词,宣传共产党,解放为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为鼓动人民抗日和支援解放军打过长江,推翻“蒋家王朝”起到很好的政治宣传作用。目前,“送麒麟”这种久远的民间艺术在江北地区一代代传承不息。
       2008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条: 南京白局

下一条: 黄天荡的故事

南京江北新区文化馆

江北新区文化馆

苏ICP备2021041498号 Copyright © 南京江北新区文化馆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vied

电话:025-57792432 传真:025-57792432 地址:南京江北新区新华路386号 E-mail:dcwhg388@163.com